生活广角

父母养我们小,我们该养他们老!孝”和“顺”

中国生活经济网 2021-12-16 王艳

01

孟子说:“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。父母俱在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”

人生中最大的快乐,就是父母健在。即便父母老得走不动了,仍旧会叫你的乳名,把你当成手心的包。

父母去,人就变成了“孤儿”。

与其等父母过世后,叹息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不如趁父母健在的时候,多一些陪伴和牵挂。

“孝顺”两个字,拆开来,一是“孝”,儿女无条件对父母好;二是“顺”,一家人在一起,过着顺心的日子。

当“孝”和“顺”有冲突的时候,孝顺就失去了美感。

前天,有同事向我诉苦:真的搞不懂,当初父母把钱留给了儿子,却让我这个女儿每个月承担三百块钱生活费?

现在,母亲病了,又要五六千块医药费。凭什么啊?

同事感觉,自己的一辈子,被父母拖累了。父母在一天,就多一天的“累赘”。真的期待,父母能早一点离开。

原来,儿女弄丢了“孝顺”之心,也会很痛苦。

要知道,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积怨,不是一天两天就有的。如果你看不惯父母,学会舍去,才能回到儿时的美好。

02

第一,舍去偏见,理解父母的“三观”。

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。

父母并不能和你真正感同身受。你在年轻的时候,被父母的格局牢牢控制,甚至他们会“毁掉”你的前程。

比方说,年轻的你,想要去远方打工,但是父母拉着你在家里开垦果园。父母的决策,让你很烦恼,又不得不听。若干年后,同龄人都到外地发大财了,你却一直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,对父母的怨恨,油然而生。

更可恶的是,父母和你沟通的时候,有代沟。

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人,对社会的认知不一样,不管你多么努力,都会觉得父母“不理解、太偏心”。

舍去偏见,不管父母说什么,你尽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。你的坚持,终究会得到父母的理解。当你遇到了困难,父母一定会帮你。毕竟,你是他们的心头肉。

03

第二,舍去对财产的期待,坚持靠自己。

有一次,我和邻居一起聚餐。

邻居说,他结婚的那一年,父母逼着他分家。之后,他从大家庭里,只分到了一个铁锅和二十块钱。

想一想,二十块钱,在任何年代,都是杯水车薪。

即便如此,邻居也不怨恨父母。毕竟,他读了大学,花了不少钱。

退一步想,有很多父母一辈子都穷,根本就没有能力,为儿女创业打下基础。

富豪李嘉诚说过:“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;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。”

李嘉诚的祖父是清朝的秀才,家庭还算殷实。

可是,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时运不济,虽然努力读书,却因为家道中落,不得不辍学。李云经从事过教育工作,还远渡重洋去经商,也以失败告终。因此,家里一直比较贫寒。

并不是所有的富豪,都有好的家庭背景。

别惦记父母的财产了,学会靠自己吧。即便是白手起家,也没有关系,你吃过的苦,终究会变成余生的福气。

04

第三,舍去“争执”,在父母面前,主动低头。

当你情绪爆发的时候,请冷静三分钟,如果不行,就冷静三个小时。

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吵闹,在所难免。

你在父母面前,暴跳如雷,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,反而显得很没有修养。当你主动低头的时候,家庭就和谐了,也是孝顺的体现。

不管父母说得对,还是输错了,你听着就好,不必反驳。

当“爱”充满了你的内心时,你会发现身边的人,都是好人。

05

第四,舍去“频繁联系”,保持一定的距离。

我身边,有这样一个同事。他每天下班之前,都会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。多半是母亲问他,吃什么菜,要不要额外买点什么?

母亲的唠叨,让同事很无奈。

后来,同事去了外地工作,母亲很少打电话了,反而让他很不习惯。

父母的爱,有时候会变成“枷锁”,让你感觉到窒息。他们过分干涉你的小家庭,关注你的工作情况。任何时候,都会打扰你。

如果父母和你联系过于频繁,你要学会“拒绝”。

两代人之间,有了距离感,烦恼就会少一些。逢年过节的相聚,你就变成了客人,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。

06

结束语。

在学会舍去的同时,我们还要学会“扛起责任”,接过父母肩膀上的重担。

俗话说:“老小老小。”父母老了,他们就是“孩子”,父亲不再像山一样伟岸,母亲不能像轮船一样乘风破浪。

一个家庭,风水轮流转。当你四五十岁的时候,所有的压力,自然就转到你的身上了。

“人到中年不如狗”,虽然话很难听,但是道理就是这样。每个人都只能承受,没有办法推脱。

演员林志颖说过:“你一定要孝顺父母,因为他们往往把最好的留给了我们。”

父母无能,就把苦难留给你了,这是一笔逼着你成长的财富;父母家庭富有,让你享受了好的教育,有了致富的资本;父母对你很不友善,亏待你了,但是他们把血脉留给了你......

懂得感恩的儿女,总会想起父母的好,从不惦记父母的恶。

作者:布衣粗食。
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中国生活经济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