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一线

今日冬至;来领率茶的精髓

中国生活经济网 2021-12-21 王艳

 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冬至。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,也是冬天的“中点”。冬至在每年阳历12月22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270°(冬至点)时开始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里面说,冬至为“十一月中,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”。也就是说,冬至一般是在农历十一月的中旬到来;“冬至”的“至”,不是说冬天“来了”,而是说冬天已经达到了“极致”。

  冬至这一天,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距离北半球最远,北半球的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,天气寒冷。二十四节气里面,在天文学上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,就在于昼夜平分的春分、秋分,和白昼最长的夏至、黑夜最长的冬至。

  冬至这个节气,总是令人联想到寒冷、黑夜。这个时候,人们更加渴求身体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。白居易在《问刘十九》中写道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“绿蚁新醅酒”,毫无疑问,喝酒能暖身,能活跃气氛,能令人开怀。而这“红泥小火炉”,就很值得玩味。小火炉是用来做什么的呢?可以用来温酒,可以用来吃火锅,我觉得,还可以有一个重要选项:可以用来煎茶煮茶。这绝非凭空臆测,因为白居易留下的大量诗歌证明,他既是一个忠实的“酒徒”,也是一个资深的茶客。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,雪夜饮茶、烹雪品茗的场景,比比皆是。

  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的茶艺师用传统工具把茶饼碾成粉末,准备煮茶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

  茶,春日采摘、四季可饮。但是,寒冬里的氤氲茶香,应该是最令人愉悦的。茶,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。

  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

  要讲茶,我们必须先讲一个人,就是唐朝人陆羽(733年-804年)。陆羽生活的年代,大致来说,介于李白(701年-762年)和白居易(772年-846年)之间。陆羽之前,李白等盛唐诗人的诗歌中,很少出现茶;陆羽之后,白居易、杜牧等中晚唐诗人的诗歌中,茶的出现频率大增。

  陆羽是一个孤儿,不知父母,无名无姓,他年幼时被复州竟陵(今湖北天门)的龙盖寺智积法师收养。长大成人后,这个孩子自取名为陆羽,字鸿渐。

  据史料记载,陆羽长得很丑,还有口吃,但他是一个天才。陆羽不愿一辈子青灯古佛,长大后便离开寺院,四处游历,做过很多事情,曾在戏班子里担当丑角。后来,他在苕溪(今浙江湖州)隐居,与颜真卿、僧皎然等名士来往。陆羽写过不少书,涉猎面颇广,但流传最广、影响最深远的,就是《茶经》。

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陆羽煮茶三彩器。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

  陆羽和他的《茶经》,开创了中国人乃至人类饮茶的新纪元。如果没有陆羽,茶和人类的关系也许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。中国有句古话,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;引申到茶这个领域,陆羽配得上这句话。后来,陆羽被尊奉为“茶圣”“茶神”。中国传统的茶商会供奉陆羽的瓷像,供奉的方式也很特别:如果生意好,就给他上香;如果生意不好,就用滚烫的茶汤从头淋下——这也很有行业特色。

  《茶经》这么重要、这么厉害,应该是一部煌煌巨著吧?然而并不是。《茶经》很简约,只有七千多字。全书分为十章,把关于茶的一切讲得明明白白。

  首先,人人都想知道茶的来历。《茶经》首章《一之源》写道: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,一尺二尺,乃至数十尺。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,其树如瓜芦,叶如栀子,花如白蔷薇,实如栟榈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”

  一千多年后,当代中国人编纂的《辞海》上写道:茶,植物名,一名“茗”,山茶科。常绿灌木。叶革质。秋末开花。中国中部至东南部和西南部广泛栽培;印度等国亦产。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,耐阴性强。叶含咖啡碱、茶碱、鞣酸、挥发油等,有兴奋大脑和心脏作用。

  在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,来自成都的汉服爱好者在梨花林里喝茶。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 摄

  《茶经》的描述很有文学的美感,《辞海》的表述则很有科学的严谨。不过,它们都指向一个共识:茶,起源于中国。的确,大量的古典文献、科学研究和实地考察都证明,茶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、四川一带。“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,一尺二尺,乃至数十尺。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”,时至今日,在中国的西南地区,依然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,它们高大粗壮,枝繁叶茂。我们常见的茶园中茶树,往往还没有一人高,但其实,茶本是典型的乔木,直到它被广泛移栽到更北的江南、江淮等地,为了适应环境,才演变出了“常绿灌木”品类。

  关于茶的习性,《茶经》上也说得很清楚:“其地,上者生烂石,中者生砾壤,下者生黄土。凡艺而不实,植而罕茂,法如种瓜,三岁可采。野者上,园者次;阳崖阴林,紫者上,绿者次;笋者上,牙者次;叶卷上,叶舒次。阴山坡谷者,不堪采掇,性凝滞,结瘕疾。”可见,它喜欢生长在有些砾石、不那么“肥沃”的土壤中,喜欢生长在山坡谷地上,有些云雾反而长得更好;野生茶比栽培茶好,卷曲的嫩叶比舒展的叶片好。

  可以想见,人类一定是尝遍百草,才选定茶叶作为主流饮品。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,还是在于它的特性。《茶经》中说:“茶之为用,味至寒,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。若热渴、凝闷、脑疼、目涩、四肢乏、百节不舒,聊四五啜,与醍醐、甘露抗衡也。”饮茶精神爽,简直包治百病。

  湖南衡阳常宁市塔山瑶族乡板角村的茶农在晾晒茶叶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发(周秀鱼春 摄)

  中国人饮茶极简史

 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茶叶,并将其纳入饮食的范畴。但客观地讲,茶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并未成为主流的饮食。《茶经》上说,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,这只是一个习惯性的说辞,因为五谷、百草的起源,中国人几乎全都归到了神农氏头上。其实陆羽不用谦虚,他自己就是“茶之神农”。甚至“茶”这个专有名词,也是陆羽确定下来的。《茶经》上说:“其字或从草,或从木,或草木并。其名一曰茶,二曰槚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。”除此之外,“茶”还曾长期与“荼”通用。“荼”在《诗经》等典籍中的本意,是苦菜、野菜。也许是因为“苦”这个特征,让人们把“荼”字转用到茶这种植物身上;再后来,人们索性把“荼”字去掉一横:“从此以后,你就叫‘茶’罢!”

  先秦且不说,两汉、魏晋的文献中,也只有少量关于茶的片段和典故。由于茶是“南方嘉木”,南方人较早饮茶也很自然。例如,《三国志》记载,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喜欢给大臣们灌酒,但是对不善酒的韦曜网开一面,悄悄地让他以茶代酒;再如,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载,南齐人王肃投奔北魏,一开始还保留饮茶习惯,后来惯于吃奶酪饮品了,逢人就说茶是“酪奴”,不可谓不低三下四。

闾山茶园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

  直到隋唐统一中国,茶饮才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。实践推动理论,《茶经》应运而生。不过,你不要想当然,以为唐朝人喝茶,是取出一撮西湖龙井或者碧螺春,放到茶碗了,开水冲泡,须臾后开喝……

 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首先,就没有西湖龙井、碧螺春等等,那都是明清以后才有的名茶品种。其次,更重要的是,根本就没有散装的茶叶,也没有直接冲泡的喝法。

  在唐朝,最好的茶叶产在阳羡(今江苏宜兴)。如果我们按照“李子柒”视频的风格,要喝茶,先得种茶树,三五年后采摘茶叶,最好在清明、谷雨时节。采摘后的茶叶马上开蒸,蒸后捣至紧实,放到模子里成为茶饼,茶饼穿眼,再行烘焙。这样,茶饼才可以流通各地。

  如果要饮茶,先将茶饼放到火上炙烤,水气完全蒸发后放入纸袋,等冷却后取出放到槽中,用碾子仔细碾成细细的粉末,再用孔眼极细的罗网筛选。与此同时,用特制的锅鼎将水煮沸。这水也是很有讲究的,“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”。将碾好的末茶,投入煮沸的水中,用竹夹等器具不停地翻搅,最后形成有着均匀、细密泡沫的茶汤,状如绿糊糊,分给众人享用。煮一次茶,最多只能分五人……

  长兴县水口乡大唐贡茶院的茶艺师用古法将茶饼捣碎,准备煮茶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

  看完这些,你也许已经被繁复的程序弄晕了。而且,你会有一个疑问:这样的茶,会好喝吗?其实,好喝这种事,并没有绝对的标准,只要当事人喜欢。这套制茶、饮茶方式,讲究的是意境,在唐宋几百年间都是主流,只有一些细节的变化。陆羽做了一项开天辟地的工作,就是赋予了茶独特的地位,而在此前,人们“或用葱、姜、枣、桔皮、茱萸、薄荷之等,煮之百沸,或扬令滑,或煮去沫”,把茶跟葱姜蒜等一锅烩,陆羽认为,“斯沟渠间弃水耳,而习俗不已”,这样煮茶,统统倒掉!

  到了宋朝,饮茶风气更盛,甚至有“斗茶”之风。宋朝皇帝都爱喝茶,而且只喝建安(今福建建瓯)北苑贡茶。建安地处武夷山区,从古至今都是著名的茶产地。在北宋初年,北苑贡茶被制成龙凤形状的茶饼,号称“龙凤团茶”;后来,丁渭、蔡襄(就是那位著名书法家)相继在建安为官,为了讨好皇帝,制作了更为精细的“小龙凤”,苏轼曾批评此事说,“武夷溪边粟粒芽,前丁后蔡相宠加。争新买宠各出意,今年斗品充官茶”;再后来,又有了更高级的“密云龙”;再后来,宋徽宗亲自“下场”,一边品茶一边写作《大观茶论》;再后来,大宋亡了……茶的精髓是简约、精进,奢靡之风是本末倒置。

  专家评委及工作人员在第十九届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上准备茶样。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

  到元明清时期,炒制散茶渐渐成为主流,饼茶、团茶与它们的煎煮方法渐渐远去。也许,日本的“茶道”和“抹茶”保留了一些唐宋遗风,这是文化传承后停滞、固化的一个案例,可以微笑欣赏,不必过于拔高。

  不论何种形态,茶叶必须沸水煎煮或冲泡。英国学者艾伦·麦克法兰在《绿色黄金:茶叶帝国》一书中认为,在没有工业化、现代化净水技术的年代,为了饮茶而将水煮沸,有效杀灭了病菌,这是古代中国人的明智之举。这个观点是颇有道理的。

  茶不仅是中国的饮品,也是深刻影响世界的饮品。在世界历史的不少重要时刻,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。譬如,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,是波士顿倾茶事件,而被倾倒的茶叶,就是英国人从中国贩运到北美的;近代英国在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中大幅逆差,于是动歪脑筋贩运鸦片,进而发动鸦片战争……

  人们在孟加拉国斯里蒙戈尔的茶园采茶(无人机照片)。


Copyright © 2015-2020 中国生活经济网 版权所有